Search

※ 2019.01.27 觀點—《每日電訊報》Jeremy Warner ※
中國成長趨緩...

  • Share this:

※ 2019.01.27 觀點—《每日電訊報》Jeremy Warner ※
中國成長趨緩,但其野心並不受遏止

兩年前在達沃斯,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上台發表演講表示,美國顯然已經不再捍衛法治化的國際貿易系統,中國將取美國而代之。

習的演講內容充滿野心、自信、傲慢、好高騖遠——完美地捕捉中國從一個封閉的共產主義經濟,扶搖直上,成為世界經濟大角、未來的強權。當時看起來,習近平的進展似乎勢不可擋,中國很快就會取代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。

言猶在耳的兩年後,世界已經改變,中國在這其中的地位看起來卻非常不穩定。上週,華為執行長任正非對自己的員工表示,在國際敵意越來越深的環境中,成長趨緩,必須裁員。任正非在給員工的 e-mail 中表示:「未來幾年,整個大形勢應該沒有想像中那麼樂觀,要有過苦日子的準備,對經濟形勢做出正確估計。」

不只是外部環境愈亦艱難,本週,中國也證實去年的經濟成長率是三十年來最低,大約是 6.6%。就西方的標準來說,這樣的數字沒什麼好擔心的,但是大家都知道,中國官方的數字灌水太多。事實是,進口大幅降低、車輛銷售量下滑,這所述說的,是經濟景氣的另一番行情。大多數西方觀察家認為,真正的經濟成長率不可能超過 4%,對中國來說,這等於不景氣了。

成長趨緩的原因,部份由於中國當局有意遏止信貸爆炸。然而此一措施似乎過猛,如同其他國家的金融主管當局企圖抑止債務泡沫時一樣。中國超級倚賴影子銀的私部門,受到嚴重的打擊。另一方面,中國政府日益威權,似乎有意逆轉近三十年的經濟改革目標。僵化的官僚國營企業,再度成為經濟計畫的重點工程。

中國領導人最近發表一系列的演講,企圖反駁外界對中國打擊信貸浮濫太猛的報導。麥肯錫諮商(McKinsey)的總裁奧爾(David Orr)仍表示不相信這種說法,因為許多小型以及中型企業無法獲得貸款,也無法取得政府的採購合約,淪為地方政府任意沒收資產的對象。

不只中國內部形勢改變,國際環境也在變化。數十年來,中美貿易逐步整合,一直是國際經濟的重大事件。對中國來說,這帶來巨大的利益,中國也愈來愈習慣事事如意的感覺。然而,美國諸多配合中國的年代已經結束了。就算在未來幾個月中,美中可以達成某種協議,緩和兩國的關稅戰爭,清楚明白的是,未來的情勢不可能再跟以前一樣了。

美中的對峙,再也不能被視為是一種臨時性的反常,以為唐納德·川普一旦離開白宮就會恢復正常。他對中國的立場,愈來愈獲得民主、共和兩黨的支持,正快速地成為華府兩黨的新共識。

中國的得寸進尺,已經為自己帶來負面的後果。美國海外投資委員會(Committee on Foreign Investment)幾乎把所有的中國資金拒於國門之外,這大大限制了中國取得西方科技的能力。基於對網路安全以及智慧財產被竊的憂慮,讓華為這一類的科技公司無法進入西方市場。

由於中國組裝的主機板被安裝了一個微型晶片,造成數家美國大企業機密洩露的「美國超微電腦醜聞」(Supermicro scandal)發生之後,西方公司對中國的供應鍊提高警覺,正儘可能地尋找替代者。中國的科技研究人員在美國工作的機會也正在被逐步限制,留學美國的學生簽證變得愈來愈難取得。

中國經濟成長的故事,正在面臨中期的挑戰。長遠來說,未來可能還是有中國的天下,因為它在製造力以及都市化等方面,依然遠遠落後先進的經濟體,可以追趕的潛力與空間依然很大。

因為落在,中國有機會在今日工業革命的某些技術上省卻努力過程超越西方,例如電動汽車、網路商務、人工智慧、機器人等等。

傳統的智慧認為,習近平政府日益威權,無法與科技發展相容。但我不那麼確定。歷史並未證明民主制度是經濟發展的先決條件。英國工業革命的早期也深具此由上到下的高壓強迫性質,在工業巨輪之下被犠牲的人與事,少有申訴平反的管道。

中國人對於隱私權不獲保障、政府的監視不以為意——但西方卻深痛惡絕——說不定反而會讓它取得人工智慧的先機。機器學習的過程非常倚賴資料的收集,但中國人對此似乎沒有文化上的反感。因此,西方「遏止」中國的努力,可能會促使中國轉而研發自己的科技。

看起來,中國的進步應該不會繼續直線前進,但若認為有可能永遠阻止中國進步的進程,讓它停留在某種中等收入陷阱,應該也不是正確的。中國還是會前進,但是不論好壞,它跟美國與其盟國的臍帶是已經切斷了。

https://www.telegraph.co.uk/business/2019/01/23/chinas-growth-has-stalled-ambitions-far-contained/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觀念不只是認同表態,也是價值的確立,理性分析的抉擇:透過資訊瞭解世界,我們追尋觀念的理路,試圖描繪知性的座標。
View all posts